20110421

[養生] 你住在「濕熱」園嗎?

  你住在「濕熱」園嗎?(原文)

  夏天的中醫門診常常遇到疲倦、渾身無力、舌苔又厚又膩、食欲下降、吃不下飯、心煩、腦袋不清醒、全身重重的、好像穿了一身厚厚的衣服,活動起來很不爽利,明明口很渴,喝了水卻還是一樣渴的病患來求診。中醫師說,其實這就是台灣常見溼熱體質引起的不適。

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王惟德說,台灣較接近赤道地帶,日照多,太陽輻射量大,氣候炎熱。而且長年受東南暖濕氣流影響,潮濕而多雨。春夏季則熱與濕兼盛而為「濕熱」,秋冬季則寒於外 ( 北方冷空氣南下 ) 而濕於內 ( 本土濕度較大 ) 形成「雪上加霜」的「濕冷」。 ( 誌按:濕熱兼盛與外寒內濕,最後濕氣痼結。)

  
王惟德表示,隨著目前人們生活水準提高,往往以高熱量、高脂肪、高蛋白,即中醫所說「肥甘厚味」成為一般主食,造成大量肥胖人口。正如《素問.奇病論》所說:「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」;或貪食油煎烤炸等辛熱炙之品,使人體內陽熱蘊結,釀生濕熱;或夏季貪涼,過食飲料等冰冷食品,損傷脾胃運化功能,使水濕滯留體內,鬱久化熱形成濕熱。以上這些不良飲食習慣,造成一般人體內濕熱蘊鬱,一有外邪觸動,極易誘發濕熱病證。

  
他解釋,濕邪多見於長夏雨濕季節,霧露特別重或久居潮濕之地,長時間涉水淋雨為外濕。另外,過食生冷或酗酒過多、過長、過頻,致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則為內濕。空氣中濕度越大,水分子越多,水分子漂游空中病毒和細菌滋生內含種類越多,人感受濕邪,有不同程度干擾人體平衡,濕為陰邪,重濁粘膩,易阻礙人體陽氣。

  王惟德說,濕熱治療一般要分濕的性質多還是熱的性質多。濕重以化濕為主,可選用六一散、三仁湯、平胃散等,包括一些能除濕藥物,如杏仁、生苡仁、白蔻仁、厚朴、滑石、蒼朮;熱重以清熱為主,可選用連朴飲、茵陳蒿湯,甚至葛根芩連湯,其中有黃連、山梔子、黃芩、黃連、茵陳蒿可以清解諸熱。在這一原則下,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中藥,如濕疹、皮膚不好加野菊花、紫花地丁、苦參、白鮮皮等;關節腫痛加桂枝、忍冬藤、桑枝等。

  他還表示,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,所以,應注意起居環境改善和飲食調理,不宜暴飲暴食、酗酒,少吃肥膩食品、甜味品,以保持良好消化功能,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,這是預防濕熱關鍵。

  王惟德還說,以濕濁內蘊、陽氣偏盛為主要特徵體質狀態,適合做大強度、大運動量鍛煉,如中長跑、游泳、爬山、各種球類、拳術等。可以消耗體內多餘熱量,排泄多餘水分,達到清熱除濕目的

  同時不要長期熬夜,或過度疲勞要保持兩便通暢,防止濕熱鬱聚。注意個人衛生,預防皮膚病變。濕熱體質的人不宜喝酒,酒性熱而質濕,《本草衍義補遺》說它「濕中發熱近於相火」,堪稱濕熱之最。所以飲酒無度,必助陽熱、生痰濕,釀成濕熱。嗜煙好酒,可以積熱生濕,是導致濕熱體質重要成因,必須力戒煙酒。

  王惟德建議,宜食用清利化濕食品,如:薏苡仁、蓮子、茯苓、綠豆、鯽魚、冬瓜、絲瓜、葫蘆、苦瓜、黃瓜、西瓜、白菜、芹菜、蓮藕、空心菜等。體質內熱較盛者,禁忌辛辣燥烈、大熱大補食物,如辣椒、生薑、大蔥、大蒜等;對於牛肉、羊肉、酒等溫熱食品和飲品,宜少食和少飲。像是綠豆甘寒,清熱消暑,除煩止渴,通利小便。所以綠豆湯常常是家庭常備夏季清暑飲料,當有暑熱煩渴、小便黃時就可以喝。

  濕的特質是黏滯、沈重,不容易去除。除了從飲食、運動減少內在濕氣滋生,亦要減少外在與濕氣接觸,譬如少淋雨,儘量少吃偏濕冷食物、 冰水。住家環境要避免濕氣過重,妥善用除濕機,就是一個好辦法,因為台灣為一海島型氣候地區,氣候特性是溫暖潮濕。潮濕氣候容易滋生黴菌與塵蹣,易引起呼吸道疾病。

  王惟德說,可以將除濕機放置在空氣流通的地方,避免放在死角造成氣流短路達不到需要的除濕效果。除濕機運轉前,先將門窗關好,以免潮濕外氣進入室內,影響除濕效果。使用中若沒有需要,也儘量減少門窗開閉次數。濕度設定約為50%~60%是較適合人體的溼度。

  在養生茶飲上,王惟德建議飲用「化濕薏仁茶」,組成是薏仁30g、藿香3g、佩蘭3g、白豆蔻仁3g,因為薏仁很難用沖泡方法來提取有效成分,先要用熱水煎煮薏米半小時,然後用薏米湯來沖泡另外三種茶材即可。這四種藥品向來被認為是祛濕上品,暑濕季節服用可以幫助脾胃化解體內濕氣。薏仁建議選用大薏仁,成份比小薏仁高,功效好。薏米具有補益脾胃作用,可以增強脾胃抗濕能力,避免濕氣再次侵犯。或者平常可多喝四神湯,四神湯裡的山藥、芡實、薏仁、蓮子,除了袪濕作用,還能健脾止瀉。

  王惟德另外還教導民眾,可以運用穴位按摩,來調養保健溼熱偏盛體質,像是按摩足三里、曲池、合谷都有不錯效果。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,外膝眼(犢鼻)下3寸,大約四橫指幅,脛骨前緣外一橫指(中指)處,當脛骨前肌中,可以調理脾胃,和腸消滯,清熱化濕,扶正培元。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,具有疏邪熱,利關節,祛風濕,調氣血的功用。合谷在手背第1~2掌骨間,食指與拇指併攏時肌肉最高點,在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。能清熱燥濕。每次按壓時,要微有酸脹感,按壓約15-20下就有通暢經絡,條理氣機的作用。



  本文由【台北市政府衛生局】提供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